海纳资讯网 海纳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资讯 »

贴着学生生长 武汉教研团队用AI让课堂“教得明白、学得清楚”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齐一璇 通讯员张煜)10月24日上午,武汉市武昌区中山路小学紫阳校区综合馆内,武汉市2025年小学“武汉好课堂”系列研讨活动暨“AI赋能小学语文教学逻辑优化的研究”热烈开展。活动由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教学研究室主办,武昌区教育局教研培训中心小学教研室、武昌区中山路小学、武昌区未来实验小学南湖校区共同承办。

现场,武昌区小学中段语文教研员曹琍老师团队历经一年多的研究实践成果集中亮相,从单元整组规划到单篇教学,从教学逻辑重构到AI技术融合,完整呈现了团队“贴着学生生长”的教研轨迹。

问题破题:锚定习作单元逻辑优化起点

团队聚焦统编版三上第五单元——将习作例文后置的新习作单元。面对新教材调整理念,针对“教得热闹、学得模糊”的痛点,团队核心成员、中山路小学副校长王荣阐明研究思路:构建“五维单元整组目标体系”,从“观察主题、语言积累、方法习得、表达实践、思维发展”五维细化目标,贯穿“学观察—练观察—用观察”进阶逻辑,由单元整组教学引领单课教学,由碎片化教学走向结构化教学。

“金色的草地”“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两课分别聚焦“观察不同方面”与“关注变化规律”,习作课则转向“迁移表达”,层层递进的设计为AI精准介入奠定逻辑基础,让模糊的学情可视化、零散的思维结构化、机械的训练生长化。

技术赋能:让教学逻辑“看得见、用得上”

AI不是花哨工具,而是让“以学定教”有数据支撑的显微镜。团队围绕“三重优化”展开实践。其一,以学定教,用AI采集学生填写草地变化的学习单、习作修改片段等数据,实时呈现学生思维轨迹,让学情从“推测”变“实证”;其二,活动设计,借AI追踪学生实时思维过程,动态调整教学支架;其三,方法迁移,通过AI呈现全体学生的学习效果,让方法习得从“贴标签”变得“可迁移”。

课堂观察环节,武昌区中山路小学郑圆老师执教的“金色的草地”以“发现变化—产生疑问—探究原因”为主线,运用AI工具实时记录学生观察生活中事物变化产生的疑问,直观呈现全体学生思维差异。

武昌区未来实验小学南湖校区吴远森老师的习作课则在学生修改文段后,依托AI生成一段动态视频,将“调动五感写变化”的抽象要求具象化,巧妙地实现了“话变画—画变话”的进阶。两堂课完整呈现了“学方法—练方法—用方法”的闭环,让“教学逻辑贴着学生长”的理念落地。

智慧共生:教研创新反哺教学优化

教学沙龙环节,团队进一步拆解研究路径。武昌区三道街小学副校长邓洁分享道:“AI赋能课堂的核心,是打破时空局限、改变师生关系、重构课堂秩序,更从提升观察力、预判力、引导力、评价力等方面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对于两节课例对AI具体赋能点的思考,王荣也代表团队进行发言。课堂中AI的使用并不应是炫技,而是力求通过AI技术让学生的学习过程被“看见”、思维生长被“看见”、学习效果被“看见”。

吴远森则具体结合课堂九结构实践,坦言教学的整个过程需具逻辑性,教学内容做到想清楚、说明白、可以用,才能实现学生的学习成果看得见、带得走、可迁移。

为让参与教研的老师更沉浸式地体验到AI技术赋能教学教研的魅力,活动中还特别运用AI极简课堂工具设置了交流环节,武汉市教科院小学教研室书记寇晓燕带着各区教研员参与互动。

寇晓燕老师带着大家先学习前沿理论、聚焦AI赋能强调课堂教学结构化,并作专业引领。她表示,本次展示不仅是技术应用的呈现,更实现了从“工具应用”到“逻辑重构”的重要突破。武昌教研团队“用AI看见学生思维生长”,未来要在教研课程化上做研究,着力构建“学科素养+数智能力+教育创新”三维融合体系,建立“证据收集—诊断分析—教学改进—持续优化”的教研闭环机制,以此推动武汉市教研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

她肯定了武昌教研团队“用AI看见学生思维生长”的实践成果,强调未来要在教研课程化上做研究,教研工作应着力构建“学科素养+数智能力+教育创新”三维融合体系,建立“证据收集—诊断分析—教学改进—持续优化”的教研闭环机制,以此推动武汉市教研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

此次活动吸引了全市280余名教师参与。曹琍老师团队用一年多的深耕证明:AI赋能的关键不在技术本身,而在用技术拆解教学逻辑、回应学生需求。武昌小语人正以开放姿态拥抱智能教育,让课堂更智慧、生长更有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海纳资讯网 » 贴着学生生长 武汉教研团队用AI让课堂“教得明白、学得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