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竞恒 通讯员 汪玉平 刘文婷 王越
10月23日凌晨5点,天色尚未破晓,罗善善开着他的垃圾转运车来到金山大道,开启新一天的环卫作业。同一天,他被住建部评选为全国“十佳环卫人”称号,“以技术破难题、用创新提效能”,这份荣誉和点评,是对他22年环卫生涯的最好认可。
介绍环卫车改装过程(武汉城管肖敏摄)
善动脑、善动手。罗善善用名字中的这两个“善”字,给自己的这份环卫工职业,做了全新的注解。在成为环卫工、开上垃圾转运车之前,他开过修理厂、做过中巴车司机,积累的机械维修经验,为他后来破解环卫作业难题打下基础。22年来,凭借扎实的技术功底和不服输的钻劲,他自主改造、维修复杂垃圾处理设施,主导完成12项技术改造,单是年均节约成本就超50万元。
检修压缩机推头滚轮。
真正点燃他技术攻关热情的,是2012年的一场行业难题:当时武汉全市垃圾车普遍存在垃圾压缩液滴漏问题,不仅污染路面,还因臭味扰民引发投诉,可厂家迟迟没能拿出解决方案。
“与其等别人,不如自己上!”罗善善没打退堂鼓。他泡在作业现场反复拆解、试验,最终提出系统性改造方案——重新设计排水管路、加固箱体密封结构、更换高性能密封条,还额外加装污水收集箱。经过上百次调试,滴漏问题被彻底解决,这套方案后来在全市推广,这也让罗善善更加笃定:“环卫作业里的难题,只要肯钻研,总能找到办法!”
检修压缩机推头滚轮。
类似的“破局”还有很多。东西湖区废弃物分拣转运中心,垃圾箱封箱板重达1000多斤,用几年就容易变形脱落,经常掉进垃圾箱。
“每次出现这样的问题,就得把十几吨垃圾倒出来找。厂家给出的维修方式,是更换所有封箱板,平均一个就得几万元。”经过蹲守观察,罗善善发现问题的症结是因为锁扣间隙大、活动部件扣不严造成的。于是,他调整锁扣间隙,加装一块厚度适中的钢板,防止封箱板上下跳动,再将传感器信号调灵敏,一有故障就报警停机,让工作人员得以快速检查。从2019年至今,封箱板脱落的问题再也没有出现过。
罗善善在劳模工作室为学员授课。
自己掌握技术不算完,罗善善更想把经验传下去。2021年,在武汉市城管委和市总工会支持下,“罗善善职工(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与“名师带徒工作室”同步成立。他通过技术培训、实操研讨、实战演练,把二十多年的设备维修、技术改造心得毫无保留地教给年轻职工,还针对每个人的基础不同实行“手把手”个性化教学。
截至目前,工作室已培养200余名技术学员,其中8人成长为核心成员,5名亲传徒弟里,赵国强、张文斌还先后拿下“武汉五一劳动奖章”,成了行业里的中坚力量。
罗善善带领学员熟悉压缩机运行状况。
“是不是觉得我不像个环卫工?”在工作室里,罗善善笑着跟记者开起玩笑,而桌面上陈列的一件件“小发明”,都是他“打破刻板印象”的证明。
如今,年过五旬的罗善善依旧坚守一线,他身兼东西湖区服投集团市政环卫有限公司废弃物分拣转运中心负责人,及金山大道清扫保洁队长,“早来一小时、晚走一小时”,成为他多年的习惯。同事说,他每天早上提前到岗巡查,晚上延后下班再检查,就为确保第二天设备正常运行。金山大道是东西湖的景观大道,为守住道路洁净,他每天清晨5点到岗,直到晚上9点巡查完最后一班保洁才下班。
“环卫行业不再是‘靠力气吃饭’了,现在要智能化、精细化,得靠技术、靠创新。”22年过去,罗善善从不懂环卫设备的“小白”,成长为行业认可的“技术大拿”;从普通环卫工,变成带动更多人进步的“领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