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小时外”绝非挣脱纪律约束的“法外之地”,而是检验党性修养的“隐形考场”,更是作风建设向生活领域延伸的关键窗口。对党员干部来说,工作之外的时光不仅仅是个人生活的组成部分,更是彰显政治本色、涵养精神境界、锤炼履职能力的重要载体。唯有把健康生活当作履职根基,以文明爱好滋养党性修养,将廉洁自律内化为行为自觉,才能在无人监督时守住底线,在日常细微处践行初心,为全面从严治党筑牢微观基石。
廉洁自律是优化政治生态的“净化器”。“八小时外”筑牢廉洁防线,是遏制“由风及腐”的重要屏障。私人交往中的权力勾兑、人情往来中的财物馈赠、社交场合里的隐蔽宴请,这些看似“个人琐事”的举动,实则是腐蚀公权力的“温水”。恪守廉洁自律准则,本质是在思想上筑起“防护栏”,让党员干部在人情干扰之下坚守原则底线,在利益诱惑跟前保持清醒认知。廉洁自律的意义远超个人层面的道德坚守,于群众信任而言,它能消除“权力寻租”的潜在忧虑,以“干干净净”的交往关系彰显执政为民的本质,夯实党在人民心中的形象根基;于政治生态而言,它能清除“熟人社会”滋生的腐败土壤,切断“圈子文化”的利益纽带,让公权力始终在阳光下运行,守护从政环境的清正本色。当廉洁成为“八小时外”的行动标尺,纪律约束便从“外部规定”转化为“内在信念”,为作风建设提供持久动能。
健康生活是增强履职效能的“动力源”。生活习惯与履职状态本就是紧密相连的整体,健康的生活模式是党员干部担当实干的基础保障。摒弃昼夜颠倒的紊乱作息、抵制贪图奢靡的消费欲望、杜绝赌博酒驾等违法行为,这些纪律要求背后,实则是对健康生活方式的正向指引——规律作息涵养精神活力,简约消费培育质朴品性,适度运动磨炼意志耐力。健康生活习惯带来的积极效应体现在多个维度,从个人成长层面,它能助力党员干部抵御物质诱惑,避免因生活放纵引发的意志消沉,始终保持敏锐的政治辨别力与坚定的执行能力;从工作效能层面,精力充沛、心态平稳的干部,更能在基层调研、应急处置等工作中主动担当,将更多时间与精力投入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中;从社会影响层面,党员干部带头践行文明自律、勤俭节约的生活准则,以“头雁效应”带领社风民风向上向善,让作风建设成效融入社会发展脉络。这种“生活-工作”的良性循环,正是全面从严治党常态化推进的生动写照。
文明爱好是滋养党性修养的“营养剂”。古人云“好船者溺,好骑者堕”,兴趣爱好的抉择直接关系个人修为与党性成色。党员干部“八小时外”的爱好,不只是精神寄托的载体,更是党性修养的锤炼阵地。艺术熏陶能涵养情操、提升境界,体育竞技可培养担当、磨炼意志,读书治学可笃定信念、明辨是非,公益服务能践行宗旨、贴近群众,这些文明爱好正于无声处塑造着党员干部的精神世界。文明爱好的深层意义在于构建“三重屏障”,在修养维度,它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培育高尚情操,让“慎独慎微”融入日常言行;在社交维度,它能助力党员干部净化朋友圈、生活圈、社交圈,以健康交往规避“围猎”风险;在纪律维度,它能通过爱好中的自律坚守,增强对规矩底线的敬畏意识。当爱好成为连接个人追求与党性要求的纽带,初心使命便会在笔墨书香、运动竞技、公益活动中落地生根,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自觉。
“八小时外”的言行举止,是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真实写照。纪律要求的本质,并非对个人生活的过度管束,而是为正己修身指明方向——廉洁自律守护政治本色,让权力始终服务于民;健康生活筑牢履职根基,以良好状态担当使命;文明爱好滋养精神境界,用高尚追求滋养党性。当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能在工作之外守住红线、涵养正气,纪律规矩便会转化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劲力量,为全面从严治党写下鲜活注脚。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严程(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