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记者海冰、通讯员许娟、杨月)10月20日,湖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管理座谈会暨铜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研讨活动在青铜文明重要发祥地大冶举行。活动期间,《大冶铜绿山2011—2018年考古调查勘探发掘报告》正式发布,并为大冶铜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授牌。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位于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是我国最早大规模科学发掘和系统保护和展示的一处大型古铜矿遗址,开辟了中国矿冶考古的先河,对研究世界与中国科技史、冶金史具有突出的价值。铜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目前在遗址核心区重点展示春秋采矿遗址和宋代冶炼遗址。发掘现场,遗址博物馆基本陈列“青铜源 铜绿山”荣获2023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优胜奖。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方勤介绍,自2011年起,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委派陈树祥研究员牵头,联合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理工学院及黄石市博物馆、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保护管理委员会,进行了8年考古发掘工作。其中,四方塘遗址墓葬区项目被评为“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四方塘遗址西区2号冶炼场鸟瞰照
本报告历时近十年整理编写,是对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保护区第二轮(2011--2018年)考古调查新发现的13处冶炼遗址,考古发掘的岩阴山脚、四方塘、卢家垴三处遗址所获新资料的全面和系统整理。其中,重要遗迹包括矿工足迹和矿冶管理与生产者的墓葬区,解决了铜绿山古铜矿遗址长期“见物不见人”的问题;此外,新发掘一批冶铜炉、焙烧炉、冶铁炉等。出土各类遗物万余件,包括后石家河文化、商周时期“大路铺文化”、东周楚文化的陶器、铜器、玉器、矿冶遗物等,对研究长江中游及中国青铜文明起源及多元一体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科学价值。
铜绿山Ⅶ号矿体山上山下遗迹关系
本报告可供考古学、历史学、冶金学、民族学、刑侦学、矿物学等学科研究者,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和广大文物考古爱好者阅读、参考。
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先生为本书题写书名并做序,他在序言中高度评价称:“这是继已出版的《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发掘报告之后,中国矿冶考古研究的新里程碑。”他还指出,“可以看出这部考古报告的资料和遗物检测数据十分丰富,图文并茂,表格简明得当,是一部多学科合作的考古研究成果,较好地做到了资料性与学术性的统一,是一部具有较高水平的矿冶考古报告,凝结了所有参加发掘、资料整理、各类遗物检测分析及报告编写者的心血。”
李伯谦先生题写书名
本书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大冶市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保护管理委员会、湖北理工学院等单位编著,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大冶铜绿山矿冶遗存考古新发现资料整理与研究”成果。本书出版得到国家文物保护资金补助项目经费支持,由陈树祥、席奇峰担任主编,陈丽新、赵艺博担任副主编。全书文字达226万余字、图片达1000多张、线图500多帧,以及各类插表。
本书编辑团队主编和副主编合影
10月20日举办的《大冶铜绿山2011—2018年考古调查勘探发掘报告》新书研讨会上,与会专家给予高度评价。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院长刘礼堂教授称,“该报告是一部涵盖多学科的高水平学术集成,堪称矿冶学与考古学领域的‘大百科全书’。”湖北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江汉文明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孟华平教授认为,《报告》集中体现了大遗址保护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考古实践成果,极大地丰富了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填补了青铜时代矿冶文化产业链的空白,对于深化中国南方青铜文明的文化结构与社会组织研究意义深远。大冶市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保护管理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郑正盛表示,铜绿山历年的重要考古发现及此次发掘报告的出版,为铜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学术依据,也为铜绿山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奠定了实证基础。
《大冶铜绿山2011—2018年考古调查勘探发掘报告》新书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