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现场(记者陈熹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陈熹
10月16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省委网信办、团省委、省教育厅、武汉市委网信办联合主办的“青春华章 我们的回答”网络大思政课主题活动在江汉大学举行,吸引了来自全省的400多位师生。
本次活动打破传统思政课的单一模式,以主题演讲、互动教学、科技展示、文艺表演等多元形式,打造了一堂“行走的”“可视的”“可感的”大思政金课,通过一系列“有热度、有高度、有温度”的青春故事,生动展现新时代青年与时代同频、为祖国担当的精神风貌。
活动现场(记者陈熹摄)
行走的课堂:在祖国大地上读懂“中国式现代化”
“青春的回答,从来不是纸上的空谈,而是脚下的丈量。”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余典以“行走的青春”为主题,分享了新时代思政课从“书本”走向“田野”的实践探索。她与全国468所高校学子通过“行走的大思政课”,跨越五省八地,在新疆用镜头记录民族交融,在贵州将红色基因融入文创,在武汉的高质量发展点位感受科技脉动。这种沉浸式、调研式的思政实践,让青年学子真切感受到“中国式现代化”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生动实践。
黄梅戏教师刘莎妲一曲《女驸马》选段赢得满堂彩后,现场化身文化课堂,带领来自四大洲的留学生学唱《对花》。随后,埃及的颜渊、智利的思天等留学生用中国古诗词分享各自眼中的湖北,从“唯见长江天际流”到“一桥飞架南北”,这种跨文化、趣味性的分享,让思政课成为连接中外、沟通心灵的桥梁。
活动现场(记者陈熹摄)
精神的接力:从上甘岭坑道到亚冠绿茵
国家电网孝感供电公司刘航的动情讲述,将现场学子带回到上甘岭的峥嵘岁月。通过其奶奶王清珍——战地护士“王兰”原型的感人故事:14岁参军、16岁赴朝,王清珍在坑道内七天七夜未眠,用嘴为伤员吸尿、用生命守护战友。她为黄继光整理遗体的经历,更是让现场学子深受震撼。刘航说,他将奶奶的信念融入电力保供一线,让上甘岭精神在新时代继续发光。
历史叙事与家庭记忆相结合,使伟大的上甘岭精神变得可亲可感,让红色信仰在故事的共鸣中代代相传。
活动现场(记者陈熹摄)
从历史的烽火到今天的赛场,精神的接力棒仍在传递。武汉车谷江大女足队员刘艳秋分享了球队鏖战120分钟、点球逆转夺冠的惊心动魄,王霜则通过视频隔空寄语青年:“找到热爱,不畏失败,努力向前,终会绽放青春之花。”
她们将“祖国至上、团结拼搏”的体育精神化为最生动的教材,展现了榜样引领与时代精神的同频共振,激励青年在任何“赛场”上都保持“不服周”的韧劲。
活动现场(记者陈熹摄)
创新的突围:从机器人研发到爆破技术攻坚
这堂大思政课同样也是一场“科技赋能、智造未来”的现场展示会。
科技自强,是新时代青年的另一重回答。华中科技大学赵兴炜教授携“荆楚”人形机器人登台,讲述团队从“直线驱动”技术抉择,到借鉴航天科技攻克“行星滚柱丝杠”难题的研发历程。如今,“荆楚001号”已走进东风产线,服务养老场景的机器人也即将投入应用。“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赵兴炜说,“我们愿做中国智造洪流中的硬核力量。”
而机器人递话筒、与人握手的场景,让“科技自立自强”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青年可以直观感受、即时互动的生动实践。
精细爆破全国重点实验室谢全民教授与学生张淑童,则分享了团队将高深理论应用于国家重大工程一线的报国故事。从川藏铁路到鄂州花湖机场,他们的经历完美诠释了何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青年学子树立了用真才实学服务国家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