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资讯网 海纳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资讯 »

嘀嘀!兴山88个行政村来了微公交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墨 李仁玺

通讯员 万茜 邹远景

9月10日一早,宜昌市兴山县黄粮镇公坪村,80多岁的张远根和老伴丁典秀,提着一罐鸡汤站在村头公交站牌下焦急张望。他们赶着上县医院探病。

“嘀嘀——!”7点半,一辆漆着“兴山乡村客运”的白色新能源小客车,从山间小道疾驰而来。

公交女司机石梅选麻利地下车,将二老扶稳坐好后,沿着村道一溜烟拐过几个坡,又捎上相邻仁圣村的杨大爷。

公坪村村委会到镇上25公里,核定票价12元,搭车的多是村里的老人。“早上这趟拉了5个人,距离远近不等,毛收入50多元。”石梅选说。

石梅选兜里常年揣着一个小本,密密麻麻记着老乡们的预约乘车信息。一棵大槐树,一片玉米地,都可能是临时“公交站”。

曾经是出行难营运也难

兴山县山大人稀,居民分散,坡多弯急。因山路狭窄、部分路段临水临崖,普通公交难以抵达,加之镇村人口多为留守老人和孩子,市场化农村客运又难以为继。

兴山县交通运输综合执法大队副大队长岳辉回忆,10年前,兴山个体农村客运车辆曾有近500台,后随着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私家车也日渐增多,客运司机越来越拉不到活儿。

“全县最偏远的南阳镇两河口村,从村里到镇上往返一趟100多公里,根本没车愿意跑。”他说,2015年起,县里便想组建农村客运公司集中管理运营,可由于运行成本高、利润薄,还要承担安全风险,一直无人揭榜。

一头是群众出行难,一头是客运不挣钱,这笔民生账该怎么算?

2022年,兴山全县农村客运车辆仅剩50余台。出行难与客运效率的问题,成为摆在县委县政府案头的头号民生实事。

微公交铺向十里八乡

负责黄粮镇农村公路养护的森杰劳务公司总经理、老党员王昌杰,决定“吃一回螃蟹”。

同年底,宜昌森杰客运联营公司正式成立,将50多个乡村客运个体户全部过户到联营公司,探索农村客运公交化运行。

黄粮镇率先试点。“定线路、定班次、定时间、定票价、定站点,和公交车运行模式一样,但又有所不同。”王昌杰介绍,为适应山区地形,微公交采用9座以下小客车,跑动更灵活,也更经济。线路优化后,保障每村每天至少有一趟车往返,票价由交通部门核定后按梯级计价,每公里不超过0.5元,单程最高不超过15元。

家门口来了公交车,老乡们乐得合不拢嘴,微公交的线路,很快铺向十里八乡。两河口村通车那天,村民范首荣拉着公交司机胡照兴说:“以前没车愿意跑我们村,从村里到镇上少说得花30块钱,现在天天有车跑,价格还便宜一半,这个事办得好!”

胡照兴每天早上6点半从村里发车,下午2点半从镇上返回。从个体户到联营户,他算是带车“入伙”。

在县里新能源补贴政策支持下,胡照兴把跑了多年的燃油车换成了新能源车。“买车带保险,自己掏了11万,政府补贴5万。”他说,只要承诺运营8年以上,就能享受换车补贴,收入大头是自己的,联营比单干强。

王昌杰说,联营机制下,公司负责统一管理、培训和运营,司机既是公司员工,又是独立个体。每台车除缴纳一定的运营管理费外,收入全部归司机所有,多劳多得。

去年,兴山县共投入300多万元,补贴新能源客车更新、通村客运及城乡公交运营,全县53台微公交中,已有30多台更换为新能源车。

石梅选算了笔账:每天行程200多公里,每公里电费成本不到0.1元,比烧油划算,还没污染。一台小小的乡村公交,方便了乡亲,也让她每月至少有四五千元稳定收入,不必再外出务工。而在黄粮镇、高桥乡和水月寺镇等一些客流量大的乡镇,司机每年能挣8万到10万元。

微公交兼职快递员

黄粮镇客运站,森杰客运联营公司调度监控屏上,分布全县8个乡镇的53台微公交,运行状况一目了然。

“绿色点位表示正在营运,没有运行的为灰色。”王昌杰介绍,每台车都装有北斗定位仪,行车轨迹会实时反馈到后台。车上还有两个摄像头,分别用于查看司机和乘客的状况,一旦出现疲劳驾驶或未系安全带等情况,可随时通过监控远程提醒。

除了载客,微公交的后备箱还成了快递进村和农产品出山的新通道。“我们既是驾驶员,又是快递员!”石梅选说,每天早上,微公交会捎带上老乡们的农产品,下午返回时再将快递带回村里。自乡村微公交线路开通以来,全县邮政业务总量翻了近一番。

截至目前,兴山乡村微公交已开进全县88个行政村,实现组组到、户户落。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海纳资讯网 » 嘀嘀!兴山88个行政村来了微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