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资讯网 海纳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资讯 »

湖北矿山“生态伤疤”蝶变“生态招牌”

湖北日报讯 (记者刘郸、王艳华、通讯员李斌)在湖北,越来越多的废弃矿山,正蜕变为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生态招牌”。发布会上,湖北省自然资源厅总规划师万滋仁表示,全省已修复废弃矿山(矿点)数量695个,全省62个“矿山生态修复+”项目生态修复面积达9.66万亩。

武汉市江夏区乌龙泉街灵山村曾是一个常年尘土飞扬的矿山村。自长江大保护战略实施以来,灵山村周边的采石场全部关停。经过生态修复治理,如今,灵山矿区已蜕变为春有花海、秋可赏叶的“灵山生态文化旅游区”,累计游客接待量达2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800万元。

灵山矿区的蜕变是全省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的生动写照。当前,全省各地陆续高标准完成长江沿岸10公里范围内历史遗留废弃露天矿山修复,累计修复面积超3.5万亩。

今年5月,财政部、自然资源部联合发布了《2025年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竞争性选拔结果公示》,湖北“长江重点生态功能区大别山南麓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成功入选,这是湖北连续第三年成功申报国家级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目前,示范项目已完成修复面积2.3万亩,修复废弃矿山(矿点)数量695个。

为盘活废弃矿山资源,将更多矿山的“生态伤疤”转变为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招牌”,“十四五”期间,省自然资源厅制定出台了多项措施,以“一举多得”理念推进矿山修复提质增效。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有62个“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总投资62.08亿元,生态修复面积9.66万亩。

万滋仁介绍,当前湖北正扎实开展全省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三年“清零”行动,力争2026年底前在全国率先实现矿山存量任务“清零”,做强做亮“矿山修复”示范品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海纳资讯网 » 湖北矿山“生态伤疤”蝶变“生态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