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宜昌市西陵区“小哥公寓”投入使用后,全部房间一周内迅速租罄,一时间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目光。这所由街道与平台企业共同打造的首个外卖小哥集中式租赁公寓,不仅是解决住宿难题的有益探索,更是民生关怀精准触达新就业群体的生动缩影。
关爱新就业群体是适应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促进城市善治的必然要求。目前,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直播电商等新业态快速崛起,打破了传统就业的时空限制,催生了外卖配送、远程办公等灵活就业形态,逐渐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蓄水池。奔忙在城市街巷的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群体在服务市民生活、助力城市运转上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租房难、租房贵”、生活配套设施不完善、用工关系界定难等问题,让劳动者陷入付出与保障失衡的困境,也在无形中制约新就业形态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他们在市井烟火间穿梭,更易走进那些在基层治理中难以触达的角落。当我们能让城市治理的温度温暖每一个为生活奔跑的人,才能让这些“奔跑者”转化为治理的“同行者”,实现数字经济发展与城市善治的良性互动。
做好对新就业群体的关爱离不开用心听“新”声,用情解难题。这一群体依托互联网平台而生,就业形式灵活多样,不仅存在“吃饭难、喝水难、充电难、休息难”等基础性问题,也存在由于权益保障不足、社会互动有限等原因而产生对城市的疏离。做好民生关怀要关注到他们的“心头事”,更要让行动精准落实到需求上。小哥公寓不仅内部设施齐全,更关注到停车和“换电”的核心痛点,在楼下配套电动车棚。这看似微小的细节,却极大省去了快递小哥每日为“电”焦虑的奔波,从“有的住”到“住得好”,展现出基于职业特性的深度关怀。当民生服务能够从新就业群体的“急难愁盼”出发,多想一步、多做一点,让个体在城市中找到归属感与获得感,这种民生关怀的温度便会转化为扎根的底气、奋斗的动力。
关爱新就业群体的行动要注重凝聚多方力量。作为城市发展的“生力军”,关爱这一群体不能依靠单一主体单打独斗,基层单位了解辖区的具体情况,可在链接资源与政策上发挥积极作用,而企业则在资金投入和运营管理上更具优势。“小哥公寓”由宜昌市西陵区南苑街道牵头链接辖区内未出租场地,与西陵城发集团本色城服公司和饿了么公司联合建设运营,各方在协同配合中画出关爱的“同心圆”。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唯有政府搭台、企业参与、社会补位,才能让这支“流动的队伍”在切实的保障中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对新就业群体的关怀,从来不是额外的“加分项”,而是民生保障的“必答题”。从一间公寓的温暖,到一座城市的胸怀,唯有持续用民生关怀筑牢“暖心巢”,让每一个为生活拼搏的新就业者都能在城市中找到归属感、获得感,才能让新业态在民生沃土中茁壮成长,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黄璇(武汉市洪山区和平街道)
责编:丁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