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资讯网 海纳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资讯 »

寻找小镇创业家│博士回乡创新古法柴烧:千年龙窑重燃窑火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成熔兴 刘毅 通讯员 陈钰 陈祥

放下北京央企的“金饭碗”,他毅然转身,捧起了故乡蕲春的“泥饭碗”。

他坚持古法柴烧技艺,让一度沉寂的千年龙窑重燃窑火,推动管窑陶器从日用粗陶迈向艺术柴烧的转型之路。

如今,他又考取景德镇陶瓷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摸索技术、艺术加学术的发展新路。

窑火灼灼,陶韵绵长。作为湖北乐之陶陶艺有限公司负责人,高全军扎根于黄冈市蕲春县管窑镇,正全情投入一场跨越古今的创业实践。

高全军创作的龙窑柴烧茶具,颇受市场欢迎。(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成熔兴 摄)

老窑厂迎来新主人

蕲春县管窑镇是湖北“三大民窑”之一,有千年制陶史。位于赤西湖畔的李家窑村,三面环水,拥有优越的大件陶器运输条件。

老窑厂内,一条始建于明洪武二年的龙窑依山而建,是我省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古龙窑。七座红砖车间错落有致,三棵三百多岁的枫杨古树撑开如盖绿荫。车间门口,近三米深的走廊被分成多个拱形廊洞,每个都是一处设施齐全的陶艺工位。70岁的贾师傅正坐在他父亲当年工作的位置上拉坯、盘条。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窑厂仍十分兴旺,产品远销国内外。但随着现代陶瓷产业的冲击,窑厂迅速没落,龙窑也停烧了数十年。”高全军介绍道。

2004年,高全军从北京师范大学文艺美学专业硕士毕业后,留在北京一央企工作。2011年接触陶瓷艺术后便深深痴迷,2013年辞去工作在北京创办个人陶艺工作室。得益于旺盛的市场需求,他的陶瓷制品供不应求,最多时在后海开了三家店,年营业额达数百万元。

高全军(左)在廊洞中拉坯,窑工贾师傅在一旁观摩交流。(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成熔兴 摄)

为了提高技艺,高全军访遍全国各大名窑。几年时间,他就亲手烧制了上百窑,手法愈发娴熟,能凭窑火风声判断窑内温度与气压,精准把控每一窑的成败。

2014年回乡探亲时,高全军得知管窑镇正在推进“窑火复兴”计划。“保存完好的千年龙窑十分罕见,这里仍有窑工、有技艺、有山水、有老厂房,是活态的龙窑文化载体,太珍贵了!”

2019年底,他租下李家窑老厂区,与当地政府共同投入近300万元进行改造:修复车间、改造古窑、美化景观,引入现代设备,改良泥料配方,探索传统与现代融合之路。

李家窑古龙窑的窑身。(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成熔兴 摄)

千年龙窑燃新火

接手老窑厂后,高全军和全厂老工人有个共同的信念:一定要让千年龙窑重新燃起来,成为非遗活态传承的典范。

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高全军介绍,龙窑是最难烧制的古代窑型之一。由于窑体庞大,燃料复杂,控温非常困难。一旦点火,要连烧三天三夜,耗柴上万斤,需14名窑工三班倒日夜紧盯。稍有疏忽,整窑陶坯便可能报废,损失高达十几万元。

烧制始于“暖窑”。用茅草、油菜秆等软柴起慢火,历时28至35小时,待炉温和陶坯稳定后,再加硬木上大火。“毛头小伙干不了这活,火一急陶坯就会炸裂,如同放炮,全窑尽毁。”

“暖窑”后进入“正烧”阶段,全体窑工上阵,每人守一个投柴孔,边投柴边观察,烧好一孔封一孔,逐层上移。烧至窑顶时,火星四溅、硝烟弥漫,“场面如同战场,窑工紧张得连饭都顾不上吃”。

为掌握龙窑习性和团队能力,高全军投入十余万元试烧了三窑。“很多人说我拿钱打水漂,但这笔‘学费’必须交——只有先看清问题,才能彻底重生。”

有了经验,高全军开始改革,要求将预烧时间从20小时延长至35小时,同时调整后期燃料配比,添入竹片和硬木提高窑温,没想到却遇到强劲阻力。

老窑工们都极不理解,认为这是“瞎折腾”——他们习惯了低温省时的日用陶烧制,尚未意识到高温激发的窑变才能给产品带来质的提升。

几十年的老想法如同千年的窑砖一般坚硬。在高全军的催促下,老师傅们仍然不愿加柴,年逾七旬的窑头丁师傅甚至带头相抗,双方几乎发生激烈冲突。情急之下,高全军不得不丢下狠话:“不按我说的办,损失算你的!”

事实胜于雄辩。在高全军的坚持下,一件件老窑工们前所未见的精品相继出窑,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老师傅们终于心服口服。

高全军凭借自己的理念与技术获得了老窑工们的认可,图为高全军与贾师傅交流陶器窑变效果。(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成熔兴 摄)

让龙窑柴烧成为艺术品

如今,气烧、电烧因低成本、好控温已经成为市场的主流,高全军为何却依然坚守古法柴烧?

他将两件陶罐并列展示:气烧罐表面工整均匀,而柴烧罐的表面却因落下的松木灰在高温下釉化,而形成独一无二的肌理与色彩。“气窑出的是复制品,柴窑件件是孤品——它的美一半人工,一半天成。”

高全军坚持使用蕲春原矿紫金陶泥与天然土釉,再叠落灰火痕,形成三重自然装饰,质感古朴浑厚。“千年龙窑、古法柴烧、天然泥釉”成为核心卖点,茶器、花器、陈设器广受欢迎。

柴烧罐表面的纹理全凭自然形成,无法复制。(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成熔兴 摄)

2021年,高全军获评黄冈市级非遗传承人,成功烧制出口径1.1米、高1.2米的大缸,创湖北陶瓷纪录。今年6月,其作品《龙鳞跳刀柴烧天球瓶》入选“中国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十年成果展”,首次让蕲春非遗登上国家级展台。

自2021年起,每年举办的“千年龙窑柴烧艺术节”成为品牌盛事,吸引全国陶艺家、摄影家及非遗传承人前来交流,众多游客体验拉坯、上釉、观窑火之趣。各类柴烧陶器凭借古朴窑变和独特质感,上架即售空。

高全军制作的柴烧茶具颇受欢迎。(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成熔兴 摄)

“千年龙窟的传承,不是复刻过去的坛坛罐罐,而是要赋予它新的内涵,适配新的市场。”2024年,高全军考入景德镇陶瓷大学,成为全国鲜有的陶瓷博士。链接“瓷都”资源,为高全军打开了“技术、艺术、学术”三位一体发展的新路:技术上创新古法柴烧,艺术上创作兼具市场与审美价值的作品,学术上挖掘湖北古窑历史。

未来,他计划邀请更多年轻的陶艺家驻场创作,推动作品走向全国乃至国际展览,将李家窑打造为融合古老底蕴与现代气息的艺术基地,增设写生、非遗培训与创作营等功能,使其成为集生产、文化体验、交流与培育于一体的陶瓷文化平台。

高全军坐在车间廊洞里的工位上拉坯。(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成熔兴 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海纳资讯网 » 寻找小镇创业家│博士回乡创新古法柴烧:千年龙窑重燃窑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