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武汉暑气蒸腾,湖北经济学院的礼堂里却格外清凉。1890名来自湖北各县乡村的新教师分组围坐在一起,用路边随手捡来的稻草化身“杠铃”模拟举重比赛,大家忍不住感慨:“路边稻草都能变教具,以后在教室里上课再也不愁没资源了!”
这充满创意的一幕,正是2025年荆楚新教师岗前培训的日常剪影。连续19年,湖北经济学院承办的这场师者“淬火”之旅已累计培育超6万名乡村教师。当中国工程院院士讲解人工智能前沿,当师德楷模分享山区从教故事,当学员用铁丝马达制作简易机器人,教育星火在此刻悄然传递。
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兴则国家兴。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提出并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弘扬教育家精神”,如同点亮一盏明灯,为乡村教师指明前行的方向。唯有坚守初心、敢于创新、担当使命,方能在乡土深处点亮教育之光。
乡村教师坚守的初心,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赤子之心。云南华坪女高的张桂梅校长,在办学最艰难的时刻,带领党员教师在画于墙上的党旗下庄严宣誓,守住教育扶贫的阵地。她的一生都以实际行动在回答着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不仅是对教育事业的执着,更是乡村教师坚守初心最生动的写照。而乡村教师也当如她一般,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融入日常点滴,在课堂上用乡土故事讲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红色历程,在家访路上用坚守诠释“一个都不能少”的铮铮誓言,更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心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优秀示范。
乡村教师需联合多方力量,修炼“化平凡为神奇”的本领。教育家精神要求教师拥有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面对乡村学校硬件不足、师资薄弱的挑战,恩施州巴东县水布垭中小学校充分依托“综合实践育人基地”,连续三年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自动化学院“校地联动”,开展自动化知识科普活动。地大师生以真才实学服务青少年教育,让科学知识从大学校园走进乡村和田野,让孩子们的目光穿过大山。乡村教育振兴,扶“智”更扶“志”,像水布垭镇这样融合各方服务资源的案例还有很多。如今数字教育春风进村,乡村教师更应把握机遇,敢于创新,形成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做孩子们瞭望世界的“第一扇窗”。
乡村教师更要担当使命,做描绘未来的“造梦者”。教育家精神蕴含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而乡村教师的价值不仅在于教书育人,更在于成为乡村振兴的引擎。从课堂里走出的不只是学生,更是未来建设乡土的生力军;课堂上传授的不只是知识,更是唤醒乡愁、凝聚人心的文化根脉;课堂里点燃的不只是灯火,更是驱动乡村创新发展的智慧火种。正是这份为乡土育人才、为文化续血脉、为发展赋动能的核心使命,使他们成为撬动乡村全面振兴最持久、最深沉的动力源。
现在,乡村教育振兴的接力棒已交至这1890位新时代乡村教师的手中。当号角吹响,他们肩负的使命愈发清晰,唯有在乡土深处点亮教育之光,方能以实际行动践行教育家精神,在这张民族复兴的考卷上,答出无愧于纯净双眼、无愧于教师身份、无愧于人民期待的精彩篇章。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佘欣然(武汉市洪山区委组织部)
责编:沈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