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水奔腾不息,武汉城气象万千。8月19日,市委十四届十一次全会召开。会议全面总结了今年以来聚焦聚力支点建设奋力当好龙头走在前列工作情况,吹响了在支点建设中扛鼎担纲的奋进号角,也向全市广大干部发出了担当作为、奋勇争先的动员令。当千年文脉遇见创新基因,当英雄气概融入城市肌理,武汉正以“敢为人先”的锐气,在文化创新的广阔天地中奋楫争先,一幅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壮丽图景正徐徐铺陈开来。
注重深挖三大精神,熔铸英雄城市之魂。大别山精神中的坚韧不拔,在武汉这座九省通衢之地得到接续与升华。抗战时期,武汉成为全国抗战中心,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如明灯闪耀,汇聚起民族救亡的磅礴力量。抗洪精神的众志成城,在江城儿女一次次迎战长江洪峰时凝成血肉长城,尤以98抗洪中军民同心谱写的壮歌,已然镌刻在城市记忆深处。而抗疫精神的命运与共,在庚子年初的金银潭医院、火神山工地得到最震撼的诠释,武汉人民以巨大牺牲为全国构筑安全屏障,再次彰显出“英雄城市”的铮铮铁骨。从以上维度来看,三大精神是武汉血脉中奔涌不息、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密码,为城市发展注入愈发深沉的精神底气。
积极编织文化坐标,树立大江大湖品牌。众所周知,从3500年前盘龙城揭开城市文明的序幕,到近代“汉阳造”轰鸣开启中国工业化探索,再到辛亥革命首义枪声动摇帝制根基,武汉始终矗立在历史重大经纬的交汇点、转折点。黄鹤楼承载着千年诗情与豁达胸襟,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的知音佳话,至今诉说着人们对心灵相通的永恒追求。这些厚重的历史遗产与璀璨的精神标识,共同构建了“大江大湖大武汉”独一无二的文化坐标体系。我们讲保护传承并非抱残守缺,而是让历史文脉在新时代焕发生机。诸如昙华林老街区的新生即典范,通过保护与活化并举,不断为其注入生机活力。历史文化街区与现代生活范式和谐共生,在此成为传统与现代对话的鲜活样本。
聚力讲好江湖故事,激扬文旅融合发展。一直以来,江城武汉深谙“文化+”的融合之道,以创新叙事方式积极撬动产业跃升。“文化+科技”让历史“活”起来,黄鹤楼光影秀、知音文化融入开元森泊度假乐园,楚剧元素与伯牙琴音交织相映,令游客沉醉于古今交融的魅力。“文化+旅游”让资源“串”起来,全市统筹推进黄鹤楼、知音文化旅游区等资源统一运营,加速建设武汉戏曲艺术中心、武汉图书馆新馆等地标,精心打造“一桥两山”世界级景区。“文化+民生”让幸福“融”进来,樱花季从高校盛景升华为全球共享的节日,长江灯光秀将市民日常休闲化作流光溢彩的视觉盛典。文化基因通过创新表达,跻身文旅融合的快车道,转化为触手可及的文旅体验与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收获满满的幸福感。
多维打造世界表达,助推文化蝶变出海。应该来讲,武汉地处长江和汉水交汇处,在历史渊源与地理基础的叠加下,经年累月中塑造了独特的文化特征和精神内核,“不服周”的韧劲和敢为人先的创新禀赋从不输任何对象。从外交部蓝厅全球推介的庄严发声,到央视春晚汉口老房子的温馨亮相;从文旅部门远赴西班牙、德国、法国等六国的文化交流推介,到樱花季吸引全球游客共襄盛举,武汉正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拥抱世界。其魅力不仅在于千年文脉,更在于历史底蕴与创新基因碰撞出的时代活力。长江文明的深厚积淀,正通过国际化、现代化的多元叙事,连接世界脉络,实现从“流量网红”向“留量常红”的质的飞跃。
文化兴则城市兴。武汉以“文化创新”为支点,以“敢为人先”为杠杆,撬动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当“英雄城市”的文化底色愈发光亮,当“大江大湖大武汉”的品牌响彻四方,长江文明的回响,必将在世界文化旅游版图上绽放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为武汉的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贡献武汉力量。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徐勇(“青苹果乐园”团队)
责编:郭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