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资讯网 海纳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资讯 »

华农专项暑期实践团奔赴洛阳,沉浸式开启非遗传承“大思政课”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付雷蕾 李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近日,华中农业大学赴洛阳党员专项暑期实践团走进河南省洛阳市花城美陶非遗工坊,开启了一场以唐三彩非遗传承为主题的沉浸式“大思政课”。

釉色淬炼:非遗技艺的实践体验

实践团深入工坊,近距离观摩学习唐三彩壁画制作全流程。在描稿区,颜老师向学子们揭示非遗传承的现实挑战,“慢就是快。一笔误差,整幅失色。”这项需连续静坐六小时的基础工序,正是快节奏时代对青年定力的考验。在立线区,格格老师手腕悬空演示“力透指尖”的绝技:“呼吸匀则线条稳,力道偏则釉色溃。毫厘掌控,皆是岁月沉淀。”成员石添宇在亲身体验立线时,釉线屡次晕染后感慨:“千年前的匠人匠心,就蕴藏在这每一次屏息凝神的力道之中。”

实践团成员观摩格格老师为素胚立线(通讯员 付雷蕾 供图)

匠心对话:守正创新的传承答卷

在非遗传承人成永胜老师的工作室,一场深度访谈揭开了非遗的活化之路。“让唐三彩从博物馆走进生活,才是真正的活态传承。” 成永胜老师轻抚着新创作的牡丹花茶盘介绍,工坊正积极探索跨界融合:联合汉服、蜡染等非遗打造联名文创,将唐三彩壁画元素嵌入游戏场景建模,推动非遗多领域传播。他强调:“非遗不是标本,而是流动的文明基因。只有当年轻人亲手制作并勇于创新,千年技艺才能焕发青春光彩。”这为实践团成员理解“守正创新”的深刻内涵提供了鲜活案例。

实践团成员冯晓晓、石添宇对成永胜先生进行访谈(通讯员 熊浩哲 供图)


探究教学:釉火中的青春答卷

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李丽老师的带领下,实践团围绕“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创新路径”展开探讨。“以唐三彩壁画为例,非遗保护有哪些意义与特点?”面对李老师的提问,付雷蕾同学聚焦价值认知:“洛阳唐三彩不仅是唐代工艺的巅峰之作,更是丝路文明交融的见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非遗要‘见人见物见生活’,保护非遗就是守护我们的文化基因。”而针对市场推广难题,张岑同学提出方案:“推动‘非遗+科技’融合,运用短视频、直播、纪录片等新媒体扩大影响;借力影视作品的大众传播力和明星效应,提升非遗文化吸引力。”

李丽老师带领实践团成员讨论关于“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创新路径”的问题(通讯员 冯晓晓 供图)

知行合一:青春笔触下的非遗新韵

带着对非遗传承的思考,实践团成员积极投身创新实践,勇担“让非遗活起来”的使命: 将《洛神赋》名句融入纹样,运用唐三彩釉料拓印工艺,设计出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审美的牡丹主题帆布包;在社区活动中,以亚克力板为“画布”,用层叠晕染技法再现《簪花仕女图》风采;在漆扇、剪纸工作坊,引导孩子们在扇面晕染唐三彩青绿山水、描摹传统团花纹样,将非遗的种子播撒进童心。实践证明,青春的创造力如同流动的釉料,能在传承的窑火中淬炼出连接古今的文明新光。

实践团成员付雷蕾指导小朋友进行压花制作(通讯员 柯心妍 供图)

当青年学子在描稿中磨砺心性、于立线失败中领悟匠艺时,非遗传承的挑战已转化为磨砺品格、激发创新的成长契机。这不仅是技艺的学习,更是“文明其精神,匠心其体魄”的生动实践。此次活动深刻印证了“非遗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彰显了“大思政课”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强大育人效能。通过将非遗技艺转化为思政“活教材”,青年学子实现了从文化接受者到价值传播者的转变,在守正创新的实践中,奋力书写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青春答卷。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海纳资讯网 » 华农专项暑期实践团奔赴洛阳,沉浸式开启非遗传承“大思政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