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襄阳市第六人民医院引入胶囊胃镜系统,患者只需吞服一粒智能胶囊,就能无痛无创地完成胃部检查;武汉大学口腔医院的刘恭奇教授将AI与显微技术融入诊疗,构建起“精准评估+心理干预+微创技术”的无痛体系。这些生动的实践,印证了当下医疗领域的一个重要趋势:医疗正朝着“舒适化”(指在医疗过程中,通过多种手段减轻或消除患者的疼痛、焦虑、恐惧等不适感受,让患者在更舒适、放松的状态下接受诊疗)方向发展。
当前,我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慢性病高发等挑战,传统诊疗模式往往以患者“忍痛”为代价,已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人民群众不仅希望看得上病、看得好病,还期望看病更舒心、更舒适。在此背景下,推进医疗舒适化是医疗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技术创新、政策引导与人文关怀的多维度发力,才能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转变。
技术的迭代正不断重新定义医疗服务的边界。在传统医疗模式中,疼痛和恐惧往往让下意识回避甚至拒绝必要的诊疗,不仅可能延误病情,也让医疗过程充满被动。而如今,人工智能、显微技术、智能设备等的普及,不仅提升了诊疗效率,更通过“无痛化”“微创化”手段,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感受到尊严与安全感。
医疗舒适化更是服务理念的一场革命。正如刘恭奇教授所说:“技术为人文服务”,让医疗回归“以人为本”的本质。以襄阳医院为例,胶囊胃镜的推广,使更多患者愿意主动接受早筛,有助于消化道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这种转变的背后,是对患者心理需求的深入洞察。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需“加强人文关怀”。当医疗场景中融入更多同理心与个性化服务,医患关系也将从“对抗”走向“共情”。
医疗舒适化,是对“生命至上”理念的进一步深化,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的贯彻落实。在健康中国建设的道路上,只有让技术承载温度,让服务传递善意,医疗才能真正成为守护生命的温暖港湾,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生活的美好向往,增强人民群众就医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周雅玲(华中科技大学)
责编:沈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