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评论员 常少华
近日,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之前的目标是成为中国的迪士尼,现在想成为世界的泡泡玛特,成为新一代世界级的中国消费品牌。
从中国的迪士尼到世界的泡泡玛特,目标的变化是心态的变化,也是企业价值定位的变化。
(一)
前一段时间,泡泡玛特太火了,火到了国外,火到有点超出国人的预期。对爆款LABUBU的评价,一度呈现两极分化,有些人喜爱至极,有些人直言“看不懂”“太丑了”。但这受众的分层,并不妨碍LABUBU的爆火已然掀起了一股世界级现象级的玩具热潮。这其中不乏有炒作的成分,但总体而言,这是中国玩具企业走向世界的一个好的开始。
这阵子,关于LABUBU的热度似乎平息了一些。但在一些社交平台,仍有不少网友发帖询问如何抢到正品LABUBU。互联网上,很多事件的热度总是不超过一周,这对于尤其依靠短视频、话题获得热度的潮玩而言,是一个现实的挑战。泡泡玛特的很多产品并没有那么多故事可讲,就连王宁也坦言,泡泡玛特的IP打造并不一定需要故事。那么主要依靠流量和提供情绪价值的泡泡玛特,能够长红多久?
区别于迪士尼强大故事能力的另一种新IP模式,泡泡玛特是用玩偶的表情来关照用户的情绪。比如第一款玩具Molly系列,你笑就会觉得它在笑,你哭就会觉得它在哭。比如LABUBU,它龇着牙,似笑非笑,似凶非凶,又酷又拽。这些玩具有着其很难定义的表情特征,这反而给了用户很大的空间去想象,能够及时带来情绪价值。另外,把LABUBU挂在包上,某种意义上在言说主人的个性和态度。这些都不是玩具本身的意义,而是在用户和产品的互动中产生了巨大的叙事空间。
这一主人和玩具共创意义体系的模式,正好赶上了短视频时代的二创之风。不只是潮玩,很多歌曲、电影、电视剧的走红,离不开大众二创的创意表达,为原内容增添了很多活力。互联网时代给予了用户充分的表达自由和创作空间,用户可以自己生产故事、改编故事,这是一个创意源源不断的时代。而泡泡玛特的崛起,正好是抓住了这个机遇。
但机遇的加持并不等同于企业本身的实力。同时,时代在不断发生变化,未来消费者喜欢什么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机遇也会演变为企业突破的边界和限制。这都需要企业在自身定位和用户需求中不断摸索结合点。
(二)
泡泡玛特短暂的成功,既说明了中国的玩具企业走向世界,不一定非要复制迪士尼模式,而是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路,也说明了迪士尼和泡泡玛特并非是竞争中你死我活的关系,而是可以实现开放共生。
在美国繁荣的市场经济和消费主义浪潮下,迪士尼的崛起和成功曾为这个世界带来很多欢乐和感动。其中的许多IP形象,无论是早期的白雪公主、美人鱼还是漫威英雄、阿凡达等,都让人印象深刻。迪士尼成立于1923年,到如今它已经是一家在全球娱乐行业遥遥领先的标杆企业,创造了包括主题乐园、电影、动画、漫画等在内的庞大IP体系。
迪士尼作为I P鼻祖,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最关键的是它有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总可以推出新的故事,总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这背后,有这家企业长期主义的坚持,也有文化输出的诚意。
泡泡玛特成立已有15年,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来看,这家企业的历史并不算短;但从世界经济的发展以及迪士尼的企业史来看,泡泡玛特还很年轻。未来,泡泡玛特要做世界的泡泡玛特,不仅要学习迪士尼,还要坚守住企业的理念和初心。
(三)
玩具是给人带来快乐的,越是纯粹的快乐越珍贵。泡泡玛特起初也是抱着一份纯粹的初心创立的。如何保持纯粹提供快乐的能力,考验着这家企业的定力。
以前,并没有玩具企业真正打开世界市场,泡泡玛特可能是第一个。但泡泡玛特要成为一个屹立不倒的标杆,要把中国的制造能力和创意文化带向世界,还需要走很长的路。
对于渴望中国品牌崛起的中国消费者而言,为泡泡玛特投去情感票并不持久,都需要怀着包容和耐心去等待一个企业的成熟。
这条路并不容易,但信心和机遇都已经来到。和泡泡玛特一样,很多企业都应该认识到:一个中国品牌走向世界,需要外部触动,更需要内部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