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报评论员 刘中扬
7月23日,景德镇陶阳里中山北路步行街重启免费迎客。此前,这条步行街突然被划入陶阳里历史文化旅游区收费范围,外地游客想逛逛街还得花53元买通票,这波操作引来了不少吐槽。更让游客郁闷的是,已提前免费预约的御窑博物馆,竟也被圈进了景区,不买通票也进不去。
很多景区推出的通票,觉得景点越多,收费越理直气壮。可游客时间有限,多半只想挑精华逛逛,一张画着景区路线图的通票反而成了痛点。谁没经历过“来都来了”的无奈?为了值回票价,硬着头皮走马观花逛一圈,结果不是景点同质化严重,就是一些明显来凑数的“鸡肋”景点,如同被强行打包捆绑销售,游客体验当然不好。
文旅开发不是“摊大饼”,而是要尊重游客,精细化管理。照应不同的历史空间和文化肌理,进行有规划的布局,让每个景点都亮出真价值,给游客留足选择权和沉浸感,而不是处处设门槛,才是正解。
“门票经济”不是圈地收费,是一门关乎平衡各方利益、实现文旅可持续发展的“学问”。不收门票,文旅开发和保护需要另觅出路缓解资金压力,比如通过丰富文化业态,依靠景区内部的商业活力拉动游客消费,再投入到景区建设与维护中;收门票,那首先得让游客买账,各种以“改造升级”“焕新维护”为由收取的费用,必须落到实处、看到成效。
近年来各种关乎门票的争议,根本原因在于“开发者―景点―游客”之间未能形成严丝合缝的良性循环。把该敞开的门敞开,该推倒的墙推倒,更好地满足群众需求,游客体验感上去了,才能真正推动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