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在链博会活动现场,北武院发布的“农业社会”沉浸式虚拟现实场景剧情让观众通过佩戴VR设备直观感受农耕时代的生活图景和古代中国独有的礼仪制度与社会秩序。一位外国观众体验后感慨:“仿佛与千年前的文明对话。”
如今,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驱动文化与科技融合。比如,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内,戴上MR(混合现实)眼镜,游客可以体验到古蜀国生活场景,可以体验玉器的切割等工艺,可以参与“抬神兽”“神树祈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这不仅是政策导向,更回应了时代需求。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不少传统文化的传播早已告别了“酒香不怕巷子深”。比如,三星堆青铜神树曾经是博物馆里沉默的展品,宋代耕读文化曾存于古籍的墨迹中,这些承载民族记忆的文化符号,曾因时空阻隔与认知门槛渐渐与大众产生疏离。而VR、AR等沉浸式科学技术的介入,正在重构这种关系:“身临其境”的体验拆除了文化与大众之间的无形围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和科技融合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从文物在数字中“苏醒”,到历史在虚拟中“重现”,科技架起的桥梁正在改写文化传播的逻辑。它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它让抽象的文明变得具体可感,让厚重的历史变得生动亲近,更让民族的精神血脉以平视的姿态,流淌进每个普通人的心里,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中华文化认同。
这或许就是科技赋能的终极意义:让文化从殿堂走向市井,从历史走进当下,从中国走向世界,在可触可感的体验中,完成一次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周雅玲(华中科技大学)
责编:沈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