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资讯网 海纳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资讯 »

东湖评论:让青铜铭文“说话”,为文明溯源培根

近日,当《寻古中国·寻周记》的镜头扫过周原遗址的三重城垣,当AI技术复原的何尊在屏幕上亮起“宅兹中国”的铭文,我们与三千年前的周人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部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国家文物局联合摄制的纪录片,不仅是一次考古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一场让中华文明基因活起来的生动实践。

考古实证与典籍互证,让历史脉络清晰可触。从陕西西安沣西马王村的“周”字陶片,到咸阳郑家坡遗址揭示的“后稷封邰”线索;从旬邑西头遗址的五谷遗存,到周原遗址175万平方米的城址遗迹,考古工作者用铁锹与毛刷拨开历史迷雾,将《史记·周本纪》中“后稷封邰”“公刘迁豳”“古公迁岐”的文字记载,转化为可触摸的文明印记。尤其是北京琉璃河遗址“太保墉燕”铭文的发现,实证了燕国都城所在,这种“地下之材”与“纸上之文”的相互印证,让周初分封制度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鲜活的历史场景。

技术赋能让文物“活”起来,让传统照进当下。纪录片运用3D建模还原周原遗址的人工水系,通过人工智能重现宫殿群的恢宏原貌,使观众得以穿越到古公亶父营建的岐下都城。何尊铭文里“德”字增加的“心”字底,在数字技术解析下成为周人“崇德尚文”理念的生动注脚;柞伯簋上的纹饰经虚拟修复,清晰展现出西周“大射礼”的礼仪细节。这种“思想+艺术+技术”的融合创新,打破了博物馆橱窗的阻隔,让青铜器从静态展品变为动态叙事者,让礼乐制度从文献记载变为可感知的文化场景。

礼乐文明的当代回响,为文化自信筑基。周人“以礼定序、以乐和众”的智慧,在今天仍有深刻启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的等级秩序,折射出古代社会的治理智慧;“佩玉修德”“出礼入刑”的规范,与现代文明中“德法共治”理念遥相呼应。纪录片通过青铜铭文与《诗经》《尚书》的对读,让我们读懂:正是这种“其命维新”的制度创新,这种“民惟邦本”的治理思想,为中华文明注入了绵延不绝的生命力。

从“周”字陶片到数字周原,从青铜器铭文到AI复原场景,《寻古中国·寻周记》做的不仅是“寻周”,更是在寻根。寻找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的文化密码,寻找我们精神世界的源头活水。当年轻观众为虢季子白盘中“搏伐猃狁”的诗句与《诗经》风格的相似而惊叹,当“有心之德”的理念引发弹幕热议,我们看到历史从未远去,它就在我们的文化基因里,在我们对文明的自信与传承中。

这部纪录片的价值,正在于它让沉睡的文物苏醒,让尘封的历史说话,让我们在与先民的对话中,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因为懂得从哪里来,才能更清楚往哪里去。这便是《寻古中国・寻周记》给予我们最珍贵的启示。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赵铭昊(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舒娴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海纳资讯网 » 东湖评论:让青铜铭文“说话”,为文明溯源培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