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经理冯文在施工现场
盾构施工现场
冯文(右)在施工一线
项目团队讨论施工方案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吕锐 通讯员 尹磊 田万石 实习生 饶培颖
在亚洲最长城市地铁环线武汉地铁12号线7标项目的地下深处,盾构机的掘进声中,总能看到项目经理冯文的身影。这位从四川广元大山里走出来的建筑人,数十年如一日,深深扎根在轨道交通施工一线。
他的故事,始于蜀地山乡。
1989年,冯文出生于四川广元的农村。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瓦砾间的震颤之后,爷爷“筑造坚固家园”的朴素坚持,在刚成年的他心中埋下了一粒关乎基建的种子。这粒种子最终在西南交大的土木图纸上发了芽。
2014年,他带着专业知识与建设梦想,走进了中铁十一局。这里“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作风与担当,与他内心的梦想完美契合。从工地技术员起步,施工图纸和钢筋混凝土,渐渐勾勒出他生活的经纬。
挑战“硬骨头”
2024年8月,在武汉地铁12号线7标这个公认的施工“硬骨头”,冯文扛起了项目经理的重担。风险源高度密集,挑战扑面而来。他延续了技术先行的策略,方案管理如同他手中的罗盘。
盾构施工中,“大埋深、高水压、大纵坡、小半径、穿房屋群、上软下硬地层”的叠加风险,如同地质“雷区”。冯文身先士卒,扎根一线,带着团队将那些关键设备优化改造一一落地,每一项改造都经过反复试验验证,为盾构机穿越险境提供了硬核保障。
车站深基坑施工中,周边为软土地层,土体承载力低、变形敏感,易出现墙体开裂、基底隆起、涌水等问题。他组织团队,直面并攻克了“地连墙缺陷处理”、“软土地层深基坑开挖变形控制”、“深基坑涌水应急处理”等关键技术难题。通过优化支护参数、加强监测频率、完善排水系统等措施,确保了基坑施工安全。
方案先行者
在盾构施工这一核心战场,冯文习惯用方案说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是他的信条。
高质量施工的推进,始于详尽到毫厘、可靠如磐石的方案。他推崇高效务实,力避冗长的大会议。取而代之的,是聚焦关键问题的专题会、项目经理专题会,将精力砸在真正的难题上。
“8台盾构同时掘进”的组织密度,本身就是一场硬仗。盾构机的掘进节奏、渣土外运的线路规划、同步注浆的材料调配,任何一个环节脱节都可能导致窝工。而叠加其上的“小半径、大纵坡、高埋深、高水压、上软下硬、穿越既有线及建筑群”环境,更让施工难上加难。冯文的技术组织力在这时显现——他推动设备进行一系列开创性改造:给盾构机换上更紧密的“关节”——盾尾、铰接、主驱动三大密封系统升级提升防水可靠性;让注浆和泥水环流更顺畅地“呼吸”——注浆系统、泥水环流系统防滞排改造优化地层控制;给土压盾构的螺旋机装上“保险”——土压盾构螺旋机防喷涌改造保障施工安全,辅以应急管理体系的全面强化,让每个操作手都熟悉应急处置流程。
同时,他狠抓班组建设, 切实落实“穿透式管理”,确保方案穿透到每一个操作终端,让盾构队的工人心里有底,在复杂地层中一寸寸掘进得更安全、更高效。
团队的合力
地下工程的复杂艰险,非一人之力可克。冯文深谙此理,他始终将团队视为攻克难关的基石,把专业能力建设与和谐团队建设作为管理的核心抓手。
他给团队刻下三个词——“并肩协作、执行有力、迎难而上”,这像一种无声的契约,融入每个人的日常工作。从技术方案研讨到现场施工调度,从安全巡查到后勤保障,这三个词始终是团队行动的准则,让分散的力量凝聚成一股绳。
沟通中的摩擦就像盾构机刀盘旋切土壤砂石一样在所难免,冯文常说“个人担当塑造执行力”。他引导管理人员主动作为、化解矛盾于无形。他习惯在人群中寻找微光,对表现优异者,一声及时的慰问,一份真诚的表彰,让榜样的力量在团队里悄然流动,带动更多人主动向前。
细微之处,亦见用心。项目部驻地规划得整齐合理,宿舍、食堂、会议室分区明确,通行路线清晰;物业管理井井有条,卫生清扫、物资补给、设施维护按流程推进;项目部整洁有序,图纸资料分类归档,工具器材摆放规范;甚至绿化带也透着精心,既美化环境又不影响通行,透露出盎然的生机与活力。这些看得见的秩序、精益求精的细节,潜移默化地滋养着团队的归属感与战斗力,为高强度的掘进筑起坚实的后方。
肩上的分量
技术与管理之外,冯文像一位园丁,目光投向团队的未来。他看重方向,更看重人才的成长,坚持党建引领,让业务深入每个角落。
问及带年轻人的秘诀,他的回答简短有力:“先把人用对,再把人逼出来。”谁适合攻坚,谁长于协调,他心里有杆秤。他敢于放手,为新人搭台,物尽其用。
“冯经理是个‘拼命三郎’,”一位年轻技术员感慨,“每当我撑不住时,想到他肩上担子比我们重百倍还在带头冲,就又能咬牙挺一会儿。”凌晨一两点的工地、深夜的方案研讨室、清晨七点准时召开的会议——冯文用铁打的作息和饱满的精气神,树起一面旗帜。“男人要能扛千钧压,”他的声音掷地有声:“担子先到我肩上,你们只管往前冲!”这或许是他对“传帮带”最硬核的诠释。
在幽深的地层之下,他如一面高扬的旗帜,以实干诠释着“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铁军精神。冯文和他的队伍,正用钢铁的意志与创新的智慧,一寸寸拓展城市的维度。汗水与智慧浇筑的,不仅是一条条通往未来的通途,也是一代建设者无声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