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资讯网 海纳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资讯 »

每位游客50元,丽江古城维护费这笔账该怎么算?

  原标题:每位游客50元,丽江古城维护费这笔账该怎么算?     注重从源头优化利益分配,长期来看也更利于丽江等古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丽江古城维护费的征收,再次引发热议。
    近日,云南丽江市政府公布《丽江古城维护费征收管理办法》,自8月1日起将征收50元/人的古城维护费,有效期延长至365天,消息引发热议。     据报道,2007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丽江市丽江古城维护费征收办法》规定中,每人每次缴费金额为80元,并未规定单次缴费的有效期。2018年降到50元,但征收对象主要是团队游客,对散客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1997年,丽江古城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国最早的一批。近年来,丽江的商业化备受争议。如果古城维护费覆盖散客,会不会增加其商业化印象?而且,古城是一个开放区域,收管理费并不容易,是否会造成有些游客交、有些游客没有交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值得关注。     作为开放型古城,收费本身面临操作难题,而商业化印象、公平性等问题,也可能让收费的作用打折扣,对此不得不审慎。     古城收费都曾遭遇波折     2016年,丽江古城就曾因征收古城维护费引发争议。当时,丽江古城向游客收取80元的“古城维护费”,导致游客量骤减,古城内商户生意受到严重影响,上千家商户抵制抗议。     而类似收费问题,也曾在多地出现。湖南凤凰古城曾于2013年开始收取148元的门票,结果客流量大幅下降,遭到商户与游客的极力反对,当地最终叫停“围城收费”。江西景德镇瑶里古镇也放弃了收费计划。     其实,1997年与丽江同时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还有平遥古城,也同样是阮仪三先生做的保护规划。平遥古城自当年便开始收取维护费,目前为125元/人次。     不过,这笔资金主要用于古城墙修复、街道整治和文化活动推广等。其通过收取维护费,在古城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国内文化遗产管理的典范,实现了旅游开发和遗产保护之间的平衡。     简单收费可能得不偿失     收取古城维护费,很容易强化“商业化过重”的负面印象。尤其当收费与体验改善的关联不清晰时,游客的抵触情绪会更明显。     至于收费的负面作用是否大于正面作用,关键在于两点。     一是,收费能否真正转化为游客可见的保护成果,如古建修缮、环境整治、文化传承等。如果费用花在哪里、花了多少能公开透明,游客或许更能接受。     二是,收费是否伴随体验升级。比如,减少过度商业化、增加文化活动等,让游客感受到“缴费换来了更好的古城氛围”。     如果只是单纯收费却看不到这些变化,甚至让商业化变本加厉,那确实可能得不偿失——既没收到足够的维护资金,又进一步消耗了古城的口碑。     对开放型古城而言,收费从来不是简单的“收钱”问题,而是如何平衡保护、商业与游客体验的系统工程,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收了钱却丢了市场和人心”的困境。     维护收费也需良性循环     丽江古城的管理,目前在全国属于较高的水平,收取古城维护费有助于维持较高的管理水平。     但是,古城维护费应该从何获取?是从商户手上收,从居民手上收,还是从游客手上收?也或者是政府拨专项资金作为维护费?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受益者”范围,厘清合理分摊责任。     古城带动了整个丽江的旅游经济和税收增长,用部分财政收入投入古城维护,符合“受益反哺”逻辑,也是公共服务的体现。     同时,像丽江旅游上市公司、玉龙雪山等景区运营商,占有雪山索道、雪山小火车等优质旅游资源,从旅游市场直接获利。这些旅游经营主体,理应通过税收、专项缴费等方式承担部分维护成本。     另外,商户因古城流量盈利,可适当缴纳经营相关的维护分摊费用;居民若涉及民宿、餐饮等旅游经营,也可纳入合理分担范围,纯居住户则应减少或免除费用负担。     此外,也可以通过旅客住宿费加收古城维护费,对过夜的客人收取,而对普通过客或过路游客则免收。这也是国内国外很多古城古镇的惯例。     政府可通过整合优质旅游资源如景区、交通、特色项目等,由平台公司规范运营,既能提升服务质量,又能获得稳定收益。将这部分利润定向投入古城维修、管理优化,既能减轻游客负担,也能让政府、企业、百姓共享旅游红利,形成“旅游越火-收益越多-维护越好-体验更佳”的良性循环。     这种思路可跳出“向游客收费”的单一模式,更注重从源头优化利益分配,长期来看也更利于丽江等古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海纳资讯网 » 每位游客50元,丽江古城维护费这笔账该怎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