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要
高温关怀就像雪中送炭,尤需坚持“眼睛向下”。谁在高温下劳作,谁就是重点关怀的对象。各单位、企业都应该将高温关怀物资、补贴等向一线倾斜,向真正需要的人倾斜。
□ 湖北日报评论员 艾丹
有一种付出,叫高温下的坚守。
连日来,一波接一波的高温预警开启了盛夏“烧烤模式”。在许多人吹着空调、喝着冷饮的时候,有另外一群人却在烈日下坚守岗位。维持道路交通安全的执勤民警,给城市美容的环卫工,奔波在大街小巷的快递小哥,攀爬在钢筋水泥间的建筑工人,保障电力安全的户外电力工人等,组成一幅支撑城市高温运转的劳动者群像。
难以想象,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的夏日生活会是什么样。
高温是对劳动者体力、心力的极大损耗。高温下挥汗如雨的人,是为了城市建设、社会运转在付出,是为了更多人的安逸、清凉在付出。把防暑物资送到急需的人群手里,把高温关怀投到一线劳动者身上,不是加试题,而是必答题。如何对待高温下的劳动者,关乎民生温度、治理高度。走进一线劳动者,体察他们的付出,给予及时的关爱,不是一项可有可无、可轻可重的工作,而是一项需要扎扎实实、不折不扣干好的事情。
高温关怀就像雪中送炭,尤需坚持“眼睛向下”。谁在高温下劳作,谁就是重点关怀的对象。一线户外劳动者必然是重点。如果一些单位把高温关怀送到吹空调、坐办公室的人手上,甚至把高温关怀按照级别职位来划分,那就会失去高温关怀的真正意义。各单位、企业都应该将高温关怀物资、补贴等向一线倾斜,向真正需要的人倾斜。除了物资补给之外,将该发的高温补贴发到位,该执行的休息政策落到实处,就能更好抚慰一线户外劳动者的心。
把高温关怀做实、做细,就是劲吹一股清风。一瓶冷饮、一句问候、一块歇脚地,都是高温之下的生命保卫。武汉一些街道设置“爱心冰箱”,为环卫工、快递小哥免费提供冷饮。在宜昌等地的工会驿站,为户外劳动者送绿豆汤,还为他们备齐人丹、风油精等防暑药品。一些单位积极为户外工作的人员提供各种防暑降温的装备,并实行弹性作业时间,降低劳动强度,缓解高温不适。
高温还在继续,坚守还将持续。让我们以温馨的关怀、细致的保障为高温下的劳动者撑起“清凉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