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热浪袭人,亲水活动增多,溺水风险也随之升高。在江河湖泊众多的仙桃市,一场以防溺水为重点的安全守护行动正全面展开。从汉江智能预警系统的严密布控,到东荆河救生设备的精准投放;从校园暑假前安全教育的“最后一课”,到志愿者的常态化巡防,仙桃这座城市以刻不容缓的紧迫感,全力编织守护生命的防护之网。
祸患常积于忽微。平静的水面之下,往往潜藏着难以估量的风险。比自然环境挑战更需警惕的是责任链条上的短板,留守儿童暑期监管存在空档,青少年安全风险意识亟待提升,部分重点水域防护设施仍有不足。当家庭监护的视线因现实压力而受限,当社会防护的网络存在疏漏,看似清凉的碧水便可能成为吞噬生命的险境。
破解防溺水难题,关键在于变“被动应对”为“主动防范”,构筑起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严密防线。一方面由政府主导,织密“人防+物防+技防”网络。就仙桃市而言,市蓝天救援队通过水上飞翼进行水面巡逻,通过搭载喇叭的无人机沿江岸线巡航,对市民实时喊话安全提醒;市教育局创新推行“1530”安全教育机制(每天1分钟、每周5分钟、节假日30分钟防溺水教育),筑牢思想堤坝;市应急管理局常态化开展水上救援演练,提升实战能力,构建起立体化防护体系。另一方面由家校协同,压实监护责任。仙桃市各中小学发放《致家长一封信》12万余份,明确“四知”(知去向、知同伴、知归时、知内容)监护要求;全市7000余名妇联执委迅速响应,化身“爱心妈妈”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为留守儿童开设情景课堂,填补了关爱与教育的空白。
与其补救于已然,不如防患于未然。防溺水工作贵在持之以恒,重在融入日常,它绝非一时一地的季节性任务,而是一项需要常抓不懈的社会治理工程。当巡防员的汗水浸透衣衫,当社区广播的安全提示声声入耳,当孩子们传唱着防溺水“六不准”的童谣,这些点滴而坚实的努力,正将安全的基因深植于百姓心间洞。
守护生命安全,永无终点。每一次家长对孩童的牵手叮嘱,每一次教师将求生技能融入教学,每一次企业为公益救援添砖加瓦,都是在为构建守护生命的“共同体”贡献力量。期待更多防溺水举措汇聚成星火,照亮更广阔水域的安全之路。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潘登(仙桃市委宣传部)
漫画:彭佳颖(湖北美术学院“五十三梯”漫评团队)
责编:沈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