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中央社会工作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在重庆召开新就业群体友好场景建设推进会,强调要“加强关爱凝聚,引导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融入城市生活”。湖北各地积极响应,通过构建友好场景、提升职业技能、深化基层共治,探索出一条让新就业群体“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的暖心路径。
打造“友好场景”,破解急难愁盼,让城市更有温度。新就业群体的工作特性决定了他们对城市公共服务的高度依赖,湖北多地聚焦“最后一公里”难题,创新服务模式,让“友好”成为城市治理的关键词。在宜昌,2000余个住宅小区推广“友好徽章”互认机制,骑手佩戴徽章即可实现小区无障碍通行,物业保安主动提供引路、推车等服务,1072个红领驿站构成的暖“新”地图,让骑手15分钟内就能找到歇脚点,实现“冷可取暖、热可纳凉、渴可喝水、累可歇脚”。在武汉,万物云数字运营中心与美团外卖平台实现数据对接,共同发布了“骑手友好社区通行解决方案”,骑手可在小区入口处使用微信扫描物业小程序码,实现一键登记、即时验证,通行全过程仅需数秒,“门难进”已然成为历史。
赋能职业发展,破解“成长焦虑”,让奋斗者更有奔头。新就业群体普遍面临职业发展空间窄、技能不足的困境。湖北多地通过技能培训、学历提升、职业转型支持,帮助他们打破“天花板”。武汉市武昌区、江汉区积极探索新就业群体能力提升路径,开办“新兴学院”“江新学堂”,联合高校、企业、社会组织推出定制化培训课程,开展电商运营、直播带货等专业培训,着力解决新就业群体职业转型发展困境。十堰市茅箭区实施“新就业群体成长计划”,为有创业意愿的人员提供创业指导、小额贷款等支持,帮助 200 余人实现职业转型。这种“培训+赋能”的模式,让新就业群体从“被动接受服务”转向“主动成长发展”,真正实现了技能傍身、未来可期。
推动“双向奔赴”,引导基层共治,让治理更接地气。新就业群体不仅是城市服务的受益者,更可以成为基层治理的“生力军”。湖北多地通过典型引领、积分激励等方式,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实现“服务做进去,作用带出来”。黄石市成立以党员为骨干的新就业群体志愿服务队,520名“小哥”担任社会治理观察员,1700余名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等新就业群体通过“黄小驿·线上暖新驿站”“小哥吹哨”“小哥有话说”信息平台主动参与基层治理,持续掀起“新”心跟党走、奋进新征程的时代新风。武汉市汉阳区结合新就业群体“走街串巷、上楼入户”的职业特点,设立宣传引导、食品监督、直播助企等多个志愿服务岗位,持续推动新就业群体融入“一城汉阳人、半城志愿者”的治理格局。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当新就业群体不再为进门发愁,拥有上升和发展的通道,这座城市便真正成为了奋斗者的家园。湖北的探索,正为全国新就业群体友好城市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荆楚样本”。让我们以更开放的胸怀、更务实的举措,与新就业群体携手,共同书写“双向奔赴”的城市新篇章!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逸(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网评团队、区委社会工作部)
责编:袁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