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资讯网 海纳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资讯 »

全国劳动模范常英:“带领团队勇担开路先锋”

极目新闻通讯员 方正 汪亚纯

近日,湖北一批个人、集体和单位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湖北五一劳动奖和湖北省工人先锋号。其中,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数字化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常英荣获“全国劳动模范”。

常英

她先后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优秀设计奖40余项,专利技术10余项,在各类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创新成果应用在多座长江大桥上。其所带领的桥梁设计团队荣获国家与省部级工程奖94项、国际奖3项。

这是常英最直观的工作成绩,也是她从一名普通技术员成长为国内桥梁设计领域杰出代表的见证。从业二十余载,她扎根桥梁工程一线,创造了中国桥梁史上多个“首座”、世界桥梁史上多个“最大跨度”,用手中的笔和一颗匠心绘就了一座座天堑上的“飞虹”。

挑战未知

千米斜拉架南北

鄂东长江大桥总长6230米,主跨936米;两座240米高的人字型主塔上散射出240根斜拉索,将宽至33米、重达4万吨的流线型桥面牢牢抓紧。这座世界第二大跨径的混合梁斜拉桥,连接着黄石市与黄冈市,是沪渝、大广两条高速公路的共用过江通道,也是常英职业生涯中遇到的第一次重大挑战。

为了不影响长江主航道,鄂东长江大桥的跨径需要达到近千米。而彼时,国外同类桥梁的最大跨径是890米,国内也仅有在建的主跨1018m的昂船洲大桥。没有经验可供参考,没有技术可供借鉴,如何保持千米级斜拉桥的动力稳定性、如何保障桥塔良好的抗风性能、如何解决结构的非线性受力问题等一系列技术难题便成了“难解之谜”。

“我们不怕挑战未知,从无到有的成就感无可比拟。”3个月时间里,常英带着团队成员跑遍了国内同类桥梁,一边实地调研,一边大量收集国内外设计资料。为了摸索出适合鄂东长江大桥受力特性的设计方案,整个团队在黄石江边驻扎了一年,白天勘测,晚上整理数据。

为了保证结构的可行、耐久,常英带着团队反复改、反复调、反复进行模拟计算,光是钢混结合段的设计方案就迭代了几十次。从模拟构造细节到反复计算,再逐步分解到构件的加工制造、施工起吊、拼装,常英他们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成功研发了能承受2万吨级轴向压力的混合梁钢-混结合部新型构造,解决了超大跨混合梁斜拉桥钢-混结合部承受巨大轴力的技术难题。

从鄂东长江大桥到九江长江公路大桥,再到青山长江大桥,常英先后主持或参与设计了20余座国家级重点桥梁,攻克了世界最高无下横梁A型索塔成套技术体系、钢-UHPC轻型组合梁结构等世界性技术难题,填补了大跨复杂地质条件悬索桥等领域的多项技术空白。

创新提效

设计理念寻共融

“纵观跨越长江的大桥,桥梁设计往往会综合考虑地形地势、使用需求、经济性等多种因素,这种考虑还会融入时代更迭和技术进步的因素。”常英说。所以尽管履历已经足够丰富,但她从不故步自封,一直注重保持多学科、跨专业融合学习,将生态环保、智能建造、创新创优等理念深度融入设计工作中,坚持“绿色建桥、建安全桥”。

双柳长江大桥是她“绿色建桥”和智能建造设计理念的体现。考虑到主缆可能存在的老化、漏水、生锈等问题,常英带领团队采用内、外双通道除湿系统,确保主缆能经历100年的风吹雨打而不变色;考虑到轻量化桥梁建设需要,她研发了轻质超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并应用于组合梁桥面板,实现桥梁自我减重30%;考虑到桥梁数字化转型需求,她和团队打造了智慧缆索和基于光栅阵列的全桥状态识别系统,让桥梁更智能高效。

沙镇溪长江大桥地处三峡大坝上游山区。常英创新设计思路,实现了“三个首次”,即首次采用整体式承台、宝瓶形的悬索桥索塔;首次在横向陡坡地形上建设千米级悬索桥隧道锚;首次突破传统重力式锚碇抗滑安全验算方法,减少锚碇工程规模和造价达20%以上。

巴东长江二桥地质条件异常复杂。为尽量减少桥梁建设对地质条件的二次影响,常英设计采用自锚体系的斜拉桥方案。南、北两塔分别采用不同的约束体系,以适应近400米高塔的变形,充分保障桥梁结构稳定,进一步提升桥梁的安全耐久水平。

如今,常英琢磨着把大桥“搬进”计算机。她率领团队充分运用BIM这一创新性核心技术,牵头开展了“基于嘉鱼长江公路大桥的BIM技术研究”,希望通过各类数据的信息化共享,真正实现桥梁的中国“智”造。

每参与设计一座桥梁,常英就会准备一个笔记本,记录下当时的考察情况、心得体会和设想图。这样的笔记本她已经攒下了厚厚三摞,并且还在不停增加。她说,自己会坚守桥梁设计一线,带领团队坚持科技创新、推动行业进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海纳资讯网 » 全国劳动模范常英:“带领团队勇担开路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