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资讯网 海纳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资讯 »

鏋佺洰閿愯瘎 鏋佺洰閿愯瘎琛℃按妗冨煄涓

极目新闻特约评论员 余蕾

近日,“县城文学”这一影像风格在社交媒体上迅速走红,这一风格并非指特定的文学题材,而是一种以县城生活为主题的影像风格,综合了短视频、图文、音乐等多种表达样式,以狭窄的街道、生锈的栏杆、质朴的穿搭、彷徨的青年、暗沉的色调为主要元素,再搭配一句“走不出,看不破”的背景音乐。在小红书平台上,带有“县城文学”标签的笔记达1万多篇,在各大短视频平台上,相关话题视频累计播放量达数亿次,吸引了大量关注,成为热门话题。

“县城文学”的流行并非偶然,它恰好触及了人们对县城生活的共情和思考。根据《中国县域高质量发展报告2022》,截至2021年底,中国内地的县域数量达到1866个,覆盖了大约90%的国土面积,县城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也成了无数人的精神家园。对于那些在大城市中打拼的县城青年来说,“县城文学”编织了一种独特的氛围,这种氛围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显得尤为珍贵,是他们精神归乡的桥梁,唤起了他们对故乡天空、熟悉面孔和温暖人情的怀念,激发了他们对家乡、成长、远方与迷惘的深刻思考。

然而,随着“县城文学”在社交媒体上的广泛传播,网上出现了模式化的拍摄教程,一些创作者为了吸引流量,甚至不惜过度矮化和贬低县城的形象,导致“县城文学”的创作陷入了同质化和标签化的泥潭。在许多视频中,县城被描绘成灰暗、单调、落后、亟待逃离的地方,县城仿佛成为贫穷落后的代名词,成为禁锢人、束缚人的牢笼。这种刻板印象不仅限制了“县城文学”的深度和广度,还忽视了县城的真实生活和变化发展,是对县城的片面解读和误读,容易使人们对县城产生误解和偏见。

实际上,随着县域城镇化的大力推进,大多数县城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以县城为载体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战略思路,大力推进县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档升级、县域人居环境逐步改善。咖啡店、书店、艺术空间等现代文化设施在县城不断涌现,县城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那些刻板、单一、与实际脱节的影像作品,不过是一场酣畅淋漓的臆想,并非对县城真实生活的描绘。

在今年五一假期,县域旅游异军突起,成为众多游客的新宠。县城正是以其完善的综合配套设施和丰富的文化活动,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县城所具有的独特的地域文化、美丽的自然景观、悠闲的生活节奏、浓郁的人情味和烟火气,都是繁忙的大城市难以比拟的,县城不仅不是贫穷落后的象征,反而成了现代人寻求心灵慰藉的港湾。

大城市虽璀璨夺目,但仅是中国版图上的几颗璀璨星辰,而更多的县城构成了国家的广阔天地。县城蕴藏着丰富多样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和发展路径,我们必须打破单一的标签,在网络平台上展现更加多元、立体、真实而丰满的县城。唯有如此,“县城文学”才能真正成为连接城乡、沟通人心的桥梁,为我们的文化多样性绘就更加丰富多彩的篇章。

(余蕾: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22级本科生,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湖评论”团队成员;指导教师:朱磊,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海纳资讯网 » 鏋佺洰閿愯瘎 鏋佺洰閿愯瘎琛℃按妗冨煄涓